陈德成: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美国知名的专家巩昌镇博士,巩博士是中医界的教育家,是美国中医学院的创始院长。今天的话题是关于针灸的取穴,拿起一根针,首先面对的就是在哪里扎?其次是怎么扎?第三个是扎完以后做什么?任何一个做临床的针灸师都不可能回避。在这个问题上,结合软组织疾病,特别是动筋针疗法所涉及的适应症,请巩博士分享一些见解和看法。
动筋针疗法是陈德成博士积30余年针灸临床经验,将传统针灸方法与现代肌肉解剖学、筋膜学和肌肉运动学等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动”指的是“运动”,包括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筋”指的是“经筋”和“筋膜”,动筋针疗法是指采用动筋针,在针刺留针或行针过程中,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身体针刺局部带针进行运动,即动态留针的疗法。包括动筋点、动筋针、动筋法和动筋态四个主要部分。
治疗病种:软伤导致的各种疼痛,软组织和筋膜紧张导致的很多内脏疾病,如胃肠道的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等。
治疗特点:精准治疗、临床取效迅速、疗效稳定持久、不易反复。
学习特点: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每位学员都能重复与老师一样的效果。
巩昌镇:动筋针法由陈德成博士创建,他是整本书的总设计师,我也很荣幸受邀撰写了一部分内容,也就是书中的理论基础部分,是在跟陈德成博士密切商谈讨论合作过程中完成的。理论基础在整个书中的结构非常清楚。
还有一种方法,调神,神魂魄意志,心肝脾肺肾,这是中医的五行理论,五脏对应五种神志、情绪等,七情五脏相对应。
🌲欢迎入群🌲
获取陈德成博士关于“针刺的三个境界”的讲座,欢迎加入【②群 QH-陈德成博士针灸交流群】,可添加微信:QHACU01回复“陈德成”邀请进群~
已在①群及陈德成老师相关课程群聊的同行,请勿重复入群!
对神志调节,可以对内脏疾病有作用,抛开经络病和脏腑病,单独拿经筋病来看,《黄帝内经》的主要观点就是以痛为主,哪痛在哪扎,给了我们一个很宽松的取穴范围,比较好找。从《黄帝内经》开始,虽然以痛为腧为大家熟知,但是经筋病好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科书里也可以看到重视经络,忽视经筋,没有完整把经筋这套理论继承下来,发展下去。
关于经筋的题材和治法,最完整应该是近代的薛立功教授,是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老前辈,他的《中国经筋学》系统总结了经筋病所有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而且确定了312个结筋病灶点,对于经筋病的治疗,做了系统、完整的总结。在这本书之前,还没有看到关于经筋病更系统的文献总结,溯本求源,我们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动筋针法是站在薛立功教授这本书的肩膀上,薛老的理论渊源是《黄帝内经》,那是老祖宗打下的根基。
反过来,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这十二个字给了很大信息量,不单纯是哪痛扎哪,而且燔针劫刺告诉我们针刺的方法。劫有各种解释,但是不是也包括劫难呢?身体患处,有问题的部位,也可以是劫,刚才有不同的解释,认为是强行、快速。第二句话,即“以知为数”,这是告诉我们刺激的量,给多大的刺激量?前阶段在美国讨论针灸的刺激量,以病人的感觉为度,感觉好了,我们就停止,不要再刺激,包括治疗的次数、每次治疗的刺激程度等,这个信息量很大,告诉我们刺激的程度和治疗的次数等,以病人的感觉为标准。最后一句,以痛为腧,大家都知道,哪痛往哪扎,根据这个理论,后世历代医家遵循并有一些发挥,特别是到唐朝孙思邈,他在以痛为腧的基础上,又概括出了阿是穴的理论,在经筋病治疗、在软组织病治疗,又带给我们一个新视野、一个取穴的广阔领域。
巩昌镇:我们把以痛为腧、阿是穴,称作整个动筋针疗法的两个经典概念。阿是穴应该是针灸学生立刻进入脑海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出现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之中,他是这样说的:“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这句话好像有一些重复,但阿是穴的概念第一次破天荒被提出来。“捏其上”,就是病痛给的信号,无论是经筋病、经脉病还是经络病,都没有讨论用哪种方法来触诊、来摸索、来探索,来找靶点。如果把阿是穴称为阿是治法,这里包含取穴、诊断、针刺。
从《黄帝内经》到《千金要方》间隔了1000年,这期间增加了一系列重要的经典著作,最重要的三部针灸著作分别是《难经》、《针灸甲乙经》、《脉经》,里面有大量针灸的讨论。《脉经》不光是脉学的一部最经典著作,里边有大量脉针信息,《针灸甲乙经》则更全面。在这1000年的跨越之中,这三部经典著作差不多在前500年之中,除此以外,没有太多其他著作,也可能没有保存下来。
从以痛为腧到阿是穴,虽然都是身体上疼痛的点,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差别,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的软组织损伤,但阿是治法、阿是穴没有局限于经筋病,没有局限于经脉病,没有局限于络病,而是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病。如果出现阿是穴,都可以进行针刺治疗,这似乎是一个没有定量、没有定性、没有确切定位的概念,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扎针以后有效,这是铁定的事实,被针灸界人士和非针灸界人士公认。
虽然定性、定量、定位都模糊,但是临床效果显著。这个概念如此之重要,成为近代很多穴位发展的起点,尤其是激痛点、压痛点、反应点以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敏化穴。当然无论中枢敏化还是边缘神经敏化,可能与内脏病有关,但是应该也有阿是治法。在寻找敏化穴的时候,阿是方法是无法逃过的。从经筋病的以痛为腧,扩展到各种层次疾病的阿是治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没有仅限于经筋病,包括脏腑病、内脏病、经络病等各种病,都适用于阿是治法,都可以寻找阿是穴,都可以用阿是穴,在阿是穴针刺都可以,都可以把阿是穴当作靶点。
陈德成:从以痛为腧到阿是穴,走了1000年的时间,这期间也有一些中医的著作,大部头的除了《内经》,《难经》、《脉经》和《甲乙经》基本属于同一时代,皇甫谧的《甲乙经》可以说是第一部系统的中医学专著。《灵枢经》是以针灸为主,到皇甫谧就有质的飞跃,《内经》虽然号称365个穴位,但是查遍全书,只能找到160个穴位的名称,且大部分不知道定位。到皇甫谧就有了349个穴位,有定位、有名称。但是这些著作都没有谈经筋病的治疗。直到唐代孙思邈,孙思邈是药王,我们都知道他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中药,《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的很多方剂名垂千古,到现在还在使用,但是他对针灸学的贡献可能被忽略。孙思邈还有两大贡献,第一个是他绘制了三副十二经脉的彩图,使用12种颜色,每条经脉一条颜色,而且正面、背面、侧面三图,这是全世界第一份针灸挂图,遗憾的是这个图现在找不到了,但是从后代的医书引用得知,孙思邈有绘制这张图。第二个贡献是阿是穴,为什么把阿是穴提到如此的高度?因为阿是穴已不再是“以痛为腧”这个层次,以痛为腧,病人的痛点是病人主诉,哪疼在哪扎,而阿是穴不仅是疼痛,而要靠医生触诊、揣穴摸出来,这是医生的一个检查方法,所发现的个病理产物,按压的时候疼痛。
阿是穴的三大特点,第一没有名称,第二没有定位,第三多是对痛症。为什么叫阿是穴?有三种说法比较得到公认。在按压病人的时候,病人感觉痛的时候会叫,怎么叫呢?是不是叫“啊,是”。西方人也是,老外扎针的时候,如果按疼了,他说“ouch”一样,也这么叫,这是人类对疼痛的一个共同反应,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都有共性,就像很多词比如爸爸、妈妈,全世界对父母的称呼发音都是这个,是人类共同的生理自然反应。其他还有两三种不在这里介绍。阿是穴基本是压痛点,这就有了质的飞跃,脱离了基础痛点为治疗点的一个框架,把压痛点纳入进来,可以说这是孙思邀对针灸学一个巨大的贡献。
如燔针劫刺,对于“劫”有不同的理解,它的概念是劫难、患处,这个劫跟筋结的“结”是同音字,可能也代表种病理产物的结,目前没有看到文献这样解释,我也请教过、咨询过国内的知名专家,如黄龙祥教授,跟他私下聊过,但他也没有这方面的文献考证,只是进行一种推测。如果《黄帝内经》有结节的概念,说明也包括了阿是穴部分的内容,可以肯定《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横络,“横络盛加于大经”,横络就是病理产物,如疙瘩、筋结,是最早期的阿是穴,也是一个病理部位,在横络上针刺非常有效。
现在从以痛为腧、痛点,到阿是穴、压痛点,祖先走了1000多年,后世基本以阿是穴为代表,不再提以痛为腧。阿是穴包括痛点、压痛点,不仅治疗经筋病,也治经络病、脏腑病,也包括内脏反应点,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脏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不同的部位,反应点可能出现颜色的改变或局部软组织的改变,如张力不同、形状不同,出现圆形、索条等病理反应点。阿是穴的概念比较广,不单纯治疗痛症,对于很多内脏、对于全身的调节,也是非常有积极作用,所以孙思邈提的阿是治法,是非常广泛的一种取穴方法。
可如果针灸学只是治疗痛点、压痛点,那就不用学了,哪疼往哪扎,哪压痛往哪扎。其实还不尽然,这只适合一部分病,属于调形的范畴,这类经筋病、软组织病是初级的,《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守的是神还是形,代表一个医生的水平和认识的程度,在形体调整上,阿是穴的理论非常受用,包括动筋针的靶点、压痛点、激痛点等,都离不开阿是穴的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巩昌镇: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以痛为腧,一个是阿是穴。以痛为腧牵扯着针具(燔针)、针法(劫刺),阿是穴牵扯到手捏其位、针刺部位,共同点都是扎痛处、以痛为腧,可能肩膀疼,扎肩膀;关节疼,扎关节;背部疼,扎背部;膝盖疼,扎膝盖。阿是穴牵扯到触诊,可能病变部位的点非常遥远,虽然是在体表摸到、捏到的,但可能是内脏病。这正好带来更广泛的讨论:为什么动筋针法有三大理论渊源?无论是激痛点、压痛点,还是病灶点,三大理论渊源是近代的发现和发展,如果深入理解这些理论,都会找到它们的关系。经典著作还为2000年之后、1000多年后新的理论提供营养、提供源泉。我们可以看出经典著作的价值。
陈德成: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针刺是以痛为腧,选阿是穴,有的国外医生用注射针头针刺,但他们说是阳性反应点或激痛点,其实也是中医的阿是穴,您认为注射针头和动筋针、针灸针的治疗效果之间有什么不同?
巩昌镇:最早是 Janet Travell 医生,她是疼痛专家,给肯尼迪总统当过私人医生,他们最早应该是用注射疗法把止痛药注射到身体之内,这个方法用多了以后,可能各种不同的情况都会发生。他们后来发现,如果不放制成的药物,而放上一点生理盐水,没有药物成分以后,病人仍然感觉到效果,再后来就是去掉生理盐水,去掉非药物的液体,还能够有同样的效果,因此使注射针从湿针进入干针,理疗师后来继续往前发展,他们发现中国的针灸医生,或者针灸到西方用细又精良的针得到同样的效果,因此他们的干针干脆就拿针灸针代替,这在整个西方针灸界、干针界或者理疗界引起多达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强烈,但是从2010年到2015、2016年期间,针灸界和理疗界争论非常非常激烈,并且在多个州诉诸法庭。后来针灸界的重点转向了针灸如何介入美国的“阿片危机”。西方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各种阳性点针刺、激痛点针刺,都是从针灸疗法来的,事实证据足够。
陈德成:阿是穴的理论比较广泛,按哪都可以扎针,没有数量限制。西方的激痛点理论是在现代解剖肌筋膜理论指导下,发现激痛点255个,开始用注射,后来就用注射器,不用任何药物,最后用针灸针,解除激痛点的张力,这是一个病理肌筋膜反应点,高张应力点,也是西方干针的一个技术方法。关于注射针头和毫针以及动筋针有什么区别?首先共同点都是一种针具,目的都是解除病灶点张力,释放了张力以后,整体筋膜舒展,减轻疼痛,解决功能障碍。几个针具来比较,注射针在美国大部分州的针灸师都不能用,大概有几个州允许,因为注射针是空心的,针灸针是实心的,实心的针和空心的针有区别,不是针灸常用的针具,在纽约州就不能用,属于跨权行医、越权行医,对执照范围的规定是违反的。
动筋针针具
动筋针和毫针相比,解除病灶点有什么优越?动筋针是在毫针基础上,对针具进行的改革,是一种专利的产品,2020年申请了一个专利证,它的针身有螺旋和棱,比毫针更强大,通过滞针提拉、极限提拉迅速解除病灶点张力,释放紧张度,缓解相应责任肌延展度不足的弊端,达到了止痛和恢复功能障碍的目的。动筋针是目前正在推广的一个针具,我个人感觉在治疗软伤、经筋病时,要明显的优于毫针,学员很多也都尝到了动筋针的甜头,用动筋针可能一次、两次,很棘手的痛症就都解决,但如果用毫针可能若干次还解决不了。针具的使用方法也特别,在岐黄网从2020年就开始有系列课程的推广、针具应用的普及等,学员对动筋针、毫针也有一些体会,之前分享了十八期都是重点在针具上(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对话动筋针》系列讲座),《论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工具的重要性,老百姓说“没那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都是强调工具的重要性,所以有了得心应手的工具,治疗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能够更快、更准确、更持久取得疗效。
(未完待续,抢先了解可加入陈德成交流群,见上文)
动筋针疗法 学习反馈
动筋针疗法,自2020年开始在QH岐黄网有系列的线上课程推广,目前正在全球推广中,已培养了近千名动筋针学员,分布在世界各地17个国家和地区,大多为基层第一线临床医生,一致反映陈德成博士课程生动形象,运用3D解剖软件和临床治疗视频进行分析和讲解,真正是“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最新课程欢迎可点击⬇️⬇️讲座链接学习
课程升级,今年7月22-24日,陈德成博士将回国面授,与大家面对面交流,带来动筋针疗法全新理念,重点讲授动筋针操作,对肌肉松解增添了许多新方法,比如斜角肌有四个体位和方法松解,肩胛提肌也是多角度松解,手把手教学,内容丰富、紧凑! 期待与大家相见,如需咨询,可长按扫码加微信(微信号:QHACU01)
— THE END —
更多文章讲座、文章推荐学习⬇️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