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医诊断,总是离不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对于“切诊”,在大数人的印象中多是指脉诊,但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种“切诊”方法,值得大家关注,那便是今天所要介绍的——腹诊,是通过望、触、扣、听腹部相关部位来诊断疾病。
有人说腹诊是放大了的“脉诊”,相对于仅靠三根手指去感受指下的浮沉迟弱虚实等十几种变化来了解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腹诊是直接到胸腹部去检查这个部位有没有压痛、肌肉紧张、筋结压痛,可以更加容易发现胸腹、五脏六腑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更容易上手,诊断也更加明确。
那为什么可以通过腹部的检查来洞察五脏六腑的情况呢?"诊、疗、验"三位一体,即边诊断边治疗边验证疗效,当场起效,可增加医患信任,这样的诊疗思路又从何说起?
中医腹诊大约起源于秦汉时期,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临床应用源于《伤寒杂病论》,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唐宋以后的医书绝少有腹诊的记述;而随着唐代医学的东传,腹诊在传入日本后得以发扬光大,慢慢形成了三大流派:难经派、伤寒派和折衷派。
腹诊理论
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的综合运用,是临床疾病的诊断方法又是治疗手段。胸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灵枢·胀论》有“胸腹者,脏腑之廓也”,胸腹作为人体整体的一部分,与各脏腑、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有着生理病理功能上的密切联系。《灵枢》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难经》十六难中,黄帝问曰:“脉有三部九侯,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岐伯回答:“然是疾病有内外证,其病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这是讲的肝,下面还有讲心脉、脾脉、肺脉、肾脉,都是从外症、内证和疾病三个部分来描述了这个疾病。
从《难经》十六难中可以看到,疾病的临床表现,它不外乎是:
1. 外症。通过望诊可以发现疾病的一些症象,比如说肝病,摸到肝脉的话,病人是抽的表现,面部是发青,善怒,这个外症通过望诊就可以看到。
2. 内证。比如肝的内证是“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的内证是“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五脏有疾,六'腹'必淤”,任何疾病几乎都会在腹部检查发现淤阻的部位(腹征,内证),这些腹征可能是造成现症的内在原因,也可能是影响现症不能及时康复的原因。在临床治疗的时候我们通过腹诊,发现了腹征(内证),把腹征消除了,疾病也就好了。(如何消除?见后文)
腹诊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医家从德川时代(1603~1868)起,对腹诊著书立说者如雨后春笋。据大塚敬节氏报道,日本现有腹诊专著书籍,达77种。其中属于“难经派”36种,“伤寒派”36种,“折衷派”5种,另外有书名并有作者但未见其书者28种。由此可知,日本医家重视腹诊之程度,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腹诊方面的书如:《诊病奇侅》、《五云子腹诊书》、《腹证奇览》等等。
“伤寒派”腹诊
这是目前国内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派系,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理论指导,将腹诊所得证候与仲景原文对比,决定选方用药。该派系代表作为《腹证奇览》,自昭和初年日本汉方医学复兴以来,《腹证奇览》最为流行,汉方医家之腹诊法多以此为据,运用于临证。
“折衷派”腹诊
此派系之腹诊主论和操作手法介于“难经派”腹诊和“伤寒派”腹诊之间,故称折衷派腹诊,学术上既吸收《难经》、《内经》腹诊经旨,又采纳《伤寒杂病论》腹诊之内涵,在治疗方面,既用古方又用后世方;其腹诊理论虽较“难经派”腹诊理论平庸,但此派引用《内经》、《难经》二经旨之内容蕴奥,其腹诊之据比之难经派腹诊较多。
代表人物及论著有:曲直濑玄朔《百腹图说》、浅井图南《图南先生腹诊秘诀》、和田东部《东郭诊腹一家传》、浅井周硕《浅井南溟先生腹诊传》、宇津木昆台《医学警务)、浅田宗伯《医学典刊》等。
“难经派”腹诊
最初由针术医家提倡,理论根据为“肾间动气”,其腹诊方法由“按之牢若痛”衍生而成,源于《难经》八难、十六难、六十六难,如:“肾间动气……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脐之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
“难经派”腹诊的代表作为《诊病奇侅》,后来由松井子静编译成中文本,成书于明治21年(1888年),拟将日本之腹诊介绍给中国医家,这也是日本第一次向我国输出汉方医书,同年(光绪戊子年,1888年)在上海印刷发行。
现代日本腹诊
该体系是美国的松本岐子和她的老师长野潔在“难经派”腹诊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知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一套用于指导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长野潔中西医汇通,松本岐子在跟随学习时,被其精准的脉学诊断和不同于常规的治疗方案所震撼。但脉诊的学习并不是一促而就的,当她跟师学习的时候,长野潔已经研习脉诊30年,松本岐子便想是否可以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来代替脉诊?经过17年的努力,她终于完善了用腹部触诊,及结合颈部、胸部和脊柱的触诊,从而达到与长野潔脉诊相同的效果。松本岐子结合两者的治疗方案,形成这一套用于指导针灸临床的诊疗体系。
现代腹诊针灸诊疗体系
英国中医学院针灸学教授王迎以“现代长野松本派(难经派)腹诊”为基础,结合其他腹部诊断和现代解剖知识,融合自身临床经验及针灸梦工厂团队研发的针刺技术,逐渐形成的以消除腹征(内证)、治病求本、整体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的开放性针灸诊疗技术体系,诊、疗、验三位一体,边诊断边治疗,边治疗又可边检验疗效,简单易学(定位清晰、标准化治疗),治疗既往史优于现病史,并可用于治未病,深受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的欢迎与热爱,已广泛运用于临床。
该体系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更多“金水治疗法”的学习,可文末获取王迎:腹诊针灸中的常用的针刺取穴方法金水治疗法 讲座链接
4. 操作简便,舒适感强。针刺非常轻浅,手法基本上就是以轻轻的提插为主,不捻转,且多以远端治疗为主,只有当患处的压痛减轻70%以上,才在患处下针,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准,不要求过强的针感,基本上常用的针灸针直径为0.18cm、0.20cm,也就是日本的二号跟三号针来进行治疗。
5. 治疗思路清晰,且适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病情复杂、疑难杂症等。在诊断之后,所有的治疗都是以消除腹部的阳性体征为主,其他的症状为辅。比如说病人来治疗的时候,主诉为腰痛,但是我们一开始要做的也是要先消除腹部的阳性体征,然后再治疗腰部。有的时候,腹部的阳性体征消除了,腰部还没有治疗,就已经疼痛好转或完全缓解了。
更多腰痛的治疗,可文末获取"腰痛诊疗中腹部不能忽视的三个部位"讲座链接。
在这个班上,王迎教授将全面剖析现代腹诊针灸的诊疗体系,主要内容有:
腹诊诊断区域的定位及对应治疗,检查腹征即可知道治疗穴位;
现代腹诊针灸在临床上常用的三大针刺方法——金水取穴治疗法、制热制凉针法、呼吸调气针刺法;
从疾病的角度,深度剖析十几种头颈肩腰背相关疾病的腹诊针灸治疗策略。
通过理论解析、手把手操作指导帮助大家掌握临床技能,学完即可复制、更加从容地应对临床中遇到的各种疾病。
王迎教授运用奇经八脉腹诊针灸之任脉治疗案例
更多任脉治疗学习,可文末获取"奇经八脉腹诊针灸之任脉疾病的诊疗"讲座链接。
跟王迎教授学习的学习反馈
现在报名可享早鸟价优惠,还可抢占前排座位!期待与您在课程相见!
相关讲座点击马上观看⬇️
版权声明:本文主要内容综合来源自王迎教授以及《医品阁》、《王宁元汉方与腹诊译介》、《林氏医门》、《上池汤液》、《威海市环翠区中医医院》、《艾御享堂》等微信公众号,书籍《折衷派腹诊》(主编/李文瑞、李秋贵,主译/李文瑞),编辑/QH小岐,审核/王迎教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号立即删除,封面图片来源于图怪兽;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QH岐黄网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