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指导教师,国际脑心同治协会副主席。多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的研究,主持参与国内外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多项科学技术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著作10余部。
申脉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为阳蹻脉所生,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针灸大成》云:“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照海属于足少阴肾经,为阴蹻脉所生,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太平圣惠方》载:“在足内踝下陷者宛宛中”。程为平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对该配穴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强筋骨——筋骨肌肉病痛
骨 痹
《素问·长刺节论》 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骨痹的致病因素以寒邪为主,寒邪致病,则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医宗必读·痹》云:“骨痹即寒痹、痛痹也”,其症状为四肢挛急,疼痛彻心,关节浮肿,运动障碍,甚则出现肌肉萎缩。阴阳蹻脉起于跟中,《说文解字》云“蹻者,举足行高也”,因此蹻脉可以治疗运动系统相关疾病。
肌 痹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张氏医通·卷六》云:“肌痹者,即著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可见肌痹之病,为湿邪客于分肉之间,阻滞经络,进而使气血不通而出现经脉失养从而导致肌痹的发生。《奇经八脉考》载“张洁古曰:蹻者 ……阳蹻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故阴阳蹻脉可以治疗在经脉循行处的肌痹之病,而蹻脉分别起源于申脉与照海穴,所以取此两穴可治疗肌痹之病。
通目窍——目系疾病
《奇经八脉考》载“阴蹻者……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阳蹻者……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穴”,所以《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人行十里顷而已”,其中“外踝之下半寸所”即指申脉穴,针刺该穴位的同时,配伍应用照海穴,加强其调节蹻脉及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的作用,通过这些经脉的调节从而治疗目系疾病。
《奇经八脉考》云,“阳蹻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蹻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申脉与照海穴配合应用,协调阴阳、安脑神治疗不寐。蹻脉循行皆过目内眦;可以司目之开合;蹻脉在循行经过头部而且通过与足太阳经的交接而间接入络于脑;蹻脉司一身左右之阴阳,阳盛阴不足为不寐的基本病机。《灵枢》云“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也”,故治疗不寐之症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调整阴阳,使卫气出入恢复正常,从而夜至得寐。所以,针刺申脉与照海穴时当配合适当的补泻手法,以达到补不足泻有余的目的。
癫痫病因复杂多变,诚如《三因极一方论·癫癎叙论》云“癫癎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腑”,可见惊、痰、风、寒、暑、湿、淤血等有形实邪皆可郁于脑窍,进而使脑神失司,癫痫发作。而《奇经八脉考》曰:“阳蹻也……又为癫痫僵仆羊鸣,恶风偏枯痹身体强”,“癫痫昼发,灸阳蹻;夜发,灸阴蹻”,可见,利用蹻脉与脑的密切联系,针刺或艾灸申脉与照海穴以安脑神,从而治疗癫痫。
申脉配照海为临床常用之对穴处方,导师程为平教授对其应用得心应手,不仅应用在上述的疾病当中,在临床中亦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从蹻脉与任督二脉的联系角度入手,治疗男性阳痿之疾,亦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蹻脉主动的理论,应用申脉照海穴治疗颤证,疗效亦佳;利用蹻脉与目系的联系,取申脉照海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从蹻脉的循行入手,取申脉照海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治疗面瘫;利用照海与列缺配伍治疗吞咽障碍等。在临床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应用申脉照海穴,可以从理论上扩大应用范围,不断完善主治作用。
相关讲座学习⬇️
“国际中医药针灸高峰论坛”暨“2024第11届加拿大注册中医师针灸师继续教育学术大会”和首届“张缙国际中医针灸发展贡献奖”颁奖礼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年7月第28卷第7期,作者/杨堃,封面图片来源于图怪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号立即删除。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QH岐黄网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