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医话丨申脉配照海的4种临床用法,省名中医程为平教授经验分享 0 2567 收藏

导读:

申脉、照海这两个穴位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非常熟悉,二者常常一起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他们具体都能治疗什么疾病?本文黑龙江省名中医程为平教授的弟子根据程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申脉照海配穴可治疗的四大类疾病,你平常是否也这般使用?

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指导教师,国际脑心同治协会副主席。多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的研究,主持参与国内外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多项科学技术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著作10余部。


申脉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为阳蹻脉所生,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针灸大成》云:“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照海属于足少阴肾经,为阴蹻脉所生,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太平圣惠方》载:“在足内踝下陷者宛宛中”。程为平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对该配穴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强筋骨——筋骨肌肉病痛


 骨 痹 

《素问·长刺节论》 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骨痹的致病因素以寒邪为主,寒邪致病,则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医宗必读·痹》云:“骨痹即寒痹、痛痹也”,其症状为四肢挛急,疼痛彻心,关节浮肿,运动障碍,甚则出现肌肉萎缩。阴阳蹻脉起于跟中,《说文解字》云“蹻者,举足行高也”,因此蹻脉可以治疗运动系统相关疾病。


张某,女,55 岁,退休工人。主诉双膝关节疼痛 5 年余,加重一周,于 2013 年 2 月 10 日初诊。

病史:5 年前间断性双膝关节疼痛,逐渐加重,并且每于阴雨天疼痛更重,下蹲时,双膝关节内侧、外侧疼痛较剧烈,以右侧为重,VRS(描述性疼痛分级法)为 III 级,患者平时畏寒肢冷,腰痛,多梦,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厚,脉缓涩。

中医诊断:骨痹(寒凝筋骨)。

治则:舒经通络,散寒止痛。
主穴:申脉、照海、犊鼻(艾灸盒灸)。
配穴: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梁丘、鹤顶。

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申脉照海针尖向上行顺经补法,其他穴位行平补平泻法。留针40min,每10min行针 1 次,犊鼻穴艾灸 1 h,7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15d 后 VRS 为 I 级,1 个月后为 0 级。


 肌 痹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张氏医通·卷六》云:“肌痹者,即著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可见肌痹之病,为湿邪客于分肉之间,阻滞经络,进而使气血不通而出现经脉失养从而导致肌痹的发生。《奇经八脉考》载“张洁古曰:蹻者 ……阳蹻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故阴阳蹻脉可以治疗在经脉循行处的肌痹之病,而蹻脉分别起源于申脉与照海穴,所以取此两穴可治疗肌痹之病。


李某,男,50 岁,干部。以全身酸楚疼痛 4 周为主诉前来就诊。

病史:2 个月前出现全身酸楚不适,经当地医院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但留有全身无力,酸楚,麻木等症状,4 周前因淋雨突然又出现全身酸楚并伴有烧样疼痛,下肢为重,常于夜间痛醒。

时症:表情焦虑,心情烦躁,口苦,咽干,便秘,上下肢自觉冷敷后疼痛可缓解,舌红瘀斑,苔薄黄,脉弦数,VRS 为III 级。

中医诊断:肌痹(湿热阻络 筋肉痹阻)。

治则:清热利湿,舒经通络。
主穴:申脉、照海、阴陵泉、内庭。
配穴:曲池、外关、支沟、合谷、内关、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悬钟、太冲。

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行平补平泻法,留针40min,每 10min 行针 1 次,7 次为 1个疗程,治疗 15d 后 VRS 为 II 级,3 个月后为 0 级。



通目窍——目系疾病


《奇经八脉考》载“阴蹻者……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阳蹻者……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穴”,所以《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人行十里顷而已”,其中“外踝之下半寸所”即指申脉穴,针刺该穴位的同时,配伍应用照海穴,加强其调节蹻脉及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的作用,通过这些经脉的调节从而治疗目系疾病。


徐某,女,52 岁,双眼红痛伴眼干眼涩 1 年。患者一年前与同事争吵后出现双目干涩疼痛症状,自行点眼药水治疗,有所好转,1 个月前,因长时间应用电脑,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且较前加重,并见双眼红血丝,疼痛剧烈。患者自述左侧胁肋部有隐痛感,并牵涉至左前胸,舌淡,脉弦细。

中医辨证:目痛(肝火上炎,阴血不足)。

治则:清肝泻火,养血滋阴。
主穴:申脉、照海、太冲、太溪。
配穴:攒竹、丝竹空、太阳、四白、足三里、少泽、复溜。

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行平补平泻法,其中,少泽穴点刺放血,其余留针 40min,每 10min 行针 1 次,7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7d 后症状明显减轻,14d 后症状消失。


协调阴阳——不寐

《奇经八脉考》云,“阳蹻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蹻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申脉与照海穴配合应用,协调阴阳、安脑神治疗不寐。蹻脉循行皆过目内眦;可以司目之开合;蹻脉在循行经过头部而且通过与足太阳经的交接而间接入络于脑;蹻脉司一身左右之阴阳,阳盛阴不足为不寐的基本病机。《灵枢》云“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也”,故治疗不寐之症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调整阴阳,使卫气出入恢复正常,从而夜至得寐。所以,针刺申脉与照海穴时当配合适当的补泻手法,以达到补不足泻有余的目的。


毕某,男,33 岁,患者由于长时间操劳忧虑,心神交瘁,而成不寐之病,每晚睡眠不足 2h,7 个月前,不寐症状加重,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来诊前 3d每晚夜不成眠,头脑昏蒙,衣不知热,食不知味,双目隐隐现红血丝,脉弦长,舌边有青纹,PSQI 评分为 32分。

中医辨证:不寐(气滞血瘀)。

治则:活血化瘀,宁心安神。
治法:主穴:申脉、照海、百会、神门。
配穴:血海、三阴交、内关、外关、印堂。

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申脉行逆经泻法,照海行顺经补法,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40min,每 10min 行针 1 次,7 次为 1个疗程,治疗 10d 后 PSQI 评分为 28 分,睡眠质量显著提高,20d 后 PSQI 评分为 15 分,不寐症状明显好转。


安脑神——癫痫

癫痫病因复杂多变,诚如《三因极一方论·癫癎叙论》云“癫癎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腑”,可见惊、痰、风、寒、暑、湿、淤血等有形实邪皆可郁于脑窍,进而使脑神失司,癫痫发作。而《奇经八脉考》曰:“阳蹻也……又为癫痫僵仆羊鸣,恶风偏枯痹身体强”,“癫痫昼发,灸阳蹻;夜发,灸阴蹻”,可见,利用蹻脉与脑的密切联系,针刺或艾灸申脉与照海穴以安脑神,从而治疗癫痫。


李某,男,18 岁,患者癫痫 4 年,每月可发作 1 次,夜间发作较多,发作时口吐痰沫,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近半年来发作较频繁,且抽搐时间延长,发作后感觉头部昏痛不适,睡眠不安,偶有烦躁不安症状。脉滑数,舌红苔黄。

中医诊断:癫痫(痰热内扰)。

治则:清热化痰,止痫安神。
治法:主穴:申脉、照海、百会 。
配穴:丰隆、内庭、阴陵泉、太冲。

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行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 40min,每 10min 行针 1 次,7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40d 后夜间发作症状明显减少,针刺 3 个月,随访癫痫抽搐症状未再发生。


小结

申脉配照海为临床常用之对穴处方,导师程为平教授对其应用得心应手,不仅应用在上述的疾病当中,在临床中亦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从蹻脉与任督二脉的联系角度入手,治疗男性阳痿之疾,亦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蹻脉主动的理论,应用申脉照海穴治疗颤证,疗效亦佳;利用蹻脉与目系的联系,取申脉照海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从蹻脉的循行入手,取申脉照海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治疗面瘫;利用照海与列缺配伍治疗吞咽障碍等。在临床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应用申脉照海穴,可以从理论上扩大应用范围,不断完善主治作用。


相关讲座学习⬇️
“国际中医药针灸高峰论坛”暨“2024第11届加拿大注册中医师针灸师继续教育学术大会”和首届“张缙国际中医针灸发展贡献奖”颁奖礼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年7月第28卷第7期,作者/杨堃,封面图片来源于图怪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号立即删除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QH岐黄网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学习资料
Do you like the post? If you like it & want to see more,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on our website!

Comments(0)

Submit

Related Posts

联系客服
>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没有更多了
----------以上是历史消息----------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