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法学习心得 17 9668 收藏

岐黄针疗法学习心得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级针推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心雨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经过三周的岐黄针疗法的学习,我的体会有以下三点:

经络辨证是针灸的主要辨证方法

针灸作用的部位是穴位,穴位又在经络上,针灸是通过经络穴位而起作用的,离开了经络穴位,针灸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针灸治病绝不能完全照搬中医的其他辨证方法。

老师曾以一老年腰痛患者举例:老年腰痛脏腑辨证多是肝肾亏虚证,但是从经络辨证看,腰痛多是由于经络气血不通所导致,通过针刺经络上的穴位,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因此针灸两三次腰痛便可缓解。

经络是脏腑的通道

“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经络是脏腑的一个通道,因此经络病是有走形的、移动的、可以反映气血的。经络与脏腑就像湖泊与河流之间的关系,河流的水量决定湖泊的大小,湖泊反过来又可以调节河流的水量。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针灸对经筋病立竿见影,对脏腑病见效较慢。《灵枢·海论》:“夫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走至胸腹后没有穴位,而是络属于脏腑,因此须通过调经络以调脏腑,故见效较慢。所以,治疗脏腑病的时间较长,治疗经络疾病往往很快见到效果。

临床诊断上,《灵枢·卫气失常第五十九》提到:“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由此得知,筋病是固定的,局限的,临床上经筋病多变现为痛症,而经络病常常是不固定的,移动的。

古典针灸与“去经络化”针灸的区别

穴位,古称“气穴”,这是因为穴位与经脉相连,通过穴位可以探寻到经络,观察到气血充足与否,因此岐黄针法十分强调离穴不离经,强调经脉的重要性。

目前,新一轮国际针灸热已兴起,如小针刀、浮针、腹针、脐针,还有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激痛点疗法、肌肉筋膜疗法等相继兴起。在这个过程中,针灸逐渐“去经络化”,表现趋势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至今,已有越来越多的针灸医生根据反映点来确定针灸的刺激部位。他们通常虽然也用传统穴名来书写、记录刺激点所在的体表部位,但那只是把经络体系或传统穴位的位置作为体表的“定位标志”而已。许多新穴也直接用其体表解剖位置定位,而不管其与传统穴位是否重叠或相邻。现在流行的“激痛点”或众多“特效穴”,包括董氏奇穴,在使用时都是这样定位的。

此外,许多疗法不再重视“得气”,而是强调对体表皮下组织层的刺激,体表皮下组织的某些刺激方式的特点与传统针灸的要领相悖。如现在流行的浮针、小针刀、铍针、芒针或肌筋膜疗法,尽管刺激方式各异,但都把皮下组织层的刺激作为一个重要的刺激对象,在一些适应证的治疗上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但是,“去经络化”的思潮,对针灸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海外出现的“干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干针的传播者,利用它“去经络化”的特点而提出“干针不属于针灸”的谬论,也就是使其“去经络化”一下子变成了“去针灸化”,企图实现其“剽窃针灸”的目的。

从中医的角度看,“去经络化”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继承几千年的针灸与中医临床经验。此外,容易导致一些以针灸为名的“过度治疗”。原本应该是缓和,舒服的针灸外治法,经常变得使患者在治疗期间痛苦难忍。殊不知针灸“过度治疗”会损伤人体正气,如炎症疼痛患者患部在过度刺激后疼痛经常加重,还有,由于刺激期间的激烈疼痛可以导致急性血压升高,使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一书介绍:承先生“起初用针灸疗法作为药物疗法的辅助时,是以《针灸大成》的古老医疗法作为依据的,因见其效果很高,所以便放弃药物治疗而专行针灸。后来受了西医解剖生理知识和日本新派针灸理论的影响,一度转变为采用新的一套理论方法。采用之初,未尝不感到轻便时新,可是较以往用老法施治的效果,总觉得不如。碰到一些比较曲折为难的疾病,往往无计可施,仍要借重古法以谋求解决,于是方悟古法之可贵,而复走经络学说的老路。”

结语

针不仅可以刺激局部,通达经络,调节脏腑,贯于肢节,还可以调气、调神、深及人的内心。针灸重视人的感觉,不仅是患者,医生也是如此,人们往往误以为针灸技术的好坏与做的次数多少有关,但我认为不是这样,有“感”、有“觉”、有“心”的做,才是关键!世间一技一艺,练至炉火纯青,皆非易事,成之之法,虽千言万语,仁者见仁,总归离不开一“诚”字,“诚”到极处,障目之叶开,豁然见泰山,针灸中有太多的东西没有被我们发现和运用,吾辈自当不断提高,方不愧为一中医!


Therapies and Researches
17

Comments(0)

Add Comments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联系客服
>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没有更多了
----------以上是历史消息----------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