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的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古代文献研究今不再赘述,读者可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或参岐黄网推文《一例频发性膀胱炎的岐黄针治疗初探》(http://m.qihuanghealthcare.cn/bbs/detail/2152)。
针灸人论治疾病当从针灸人的视角,从经络、营卫角度来探讨该病的诊治思路。膀胱炎急性发作少有全身症状,尿频、尿痛、尿急、排尿不畅、下腹部不适为其主要症状,经筋系统(笔者常以经筋统经脉,故称经筋系统)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任脉,以足太阳膀胱、任脉经筋系统实证、热证为主,壮火食气,因实而致虚;素体正气不足或治疗不彻底的患者多转为慢性,其症多样,常见小便频数但不伴有疼痛,小腹下坠感、腰骶部酸软冷痛、大腿内侧放散痛等,病涉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任脉、督脉、足三阴经筋系统,以督脉、足少阴肾、足三阴经筋系统气血不足为本,任脉、足太阳膀胱气化失常为标,急性、慢性常相互转化,反复发作,而至正气更加亏损。
笔者近几年应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该病数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个人治疗思路总结归纳如下:
(一)急性期
主穴:中极(任脉穴、膀胱募穴,治病求本,以助膀胱之气化)
配穴:次髎(骶尾部,太阳膀胱经穴,有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功)、关元(任脉穴、小肠募穴,位近中极,辅助中极助膀胱气化)、气海俞(膀胱经穴,腰部之气输注之处,助膀胱气化,兼有益肾之力)
第一次中极+次髎,第二次关元+气海俞,隔日治疗一次。
(二)慢性期
主穴:中极、关元、肾俞(太阳膀胱经穴,肾气输注于腰部的穴位,有补肾强腰之功)
配穴:小腹小坠感或尿多不固加百会升提,骶尾部痛加腰俞,腰部下段痛加腰阳关,腰部上段痛或双下肢酸软加命门,大腿内侧痛加箕门,肋腰痛加京门
若查体或问诊见其他症状则按经筋选穴,主穴、配穴注意合理、有序结合,每次2-3穴,每周2-3次治疗,切记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乱矢加身,有害无益。
案例分享一:
苏某,女性患者,因“尿频涩痛20余日”就诊,前已口服抗生素,但因疗程满而遵医停药,诉症状较前已明显好转,但仍有涩痛不适,劳则明显。
诊断:膀胱炎(亚急性期)
取穴:中极、次髎/关元、气海俞
隔2-3日治疗一次,一周两次。
操作方法(略),可参岐黄网相关推文,或专著《岐黄针疗法》。
第三诊复诊,患者诉涩痛已无,但出现腰部、双下肢酸软无力,此乃带脉为病。《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王叔和曰:“带脉为病,左右绕脐,腰脊痛,冲阴股也。”故穴去气海俞、次髎,加命门穴、肾俞。再予针灸两次。
五诊复查尿常规正常,无不适,予以巩固治疗一次。
病例分享二:
周某,女性患者,因“头晕、恶心呕吐”求诊,经治症除,但诉小便频数,白天每小时1次,夜尿4-5次,反复查尿常规无异常,苦该病已1年余,遂劝其针灸,查体见右侧肋腰部压痛(+),患者诉该处常有疼痛,影响睡眠。
诊断:膀胱炎(慢性期)
取穴:关元、京门(肋腰部穴位为京门穴,为肾之募穴,显系气化不利而反应于该处)
操作方法(略)
针后患者周身汗出,但精神正常,考虑为津液得通,营卫调和,邪从毛窍而去,尿频数当缓解。
三日后复诊,诉小便症状明显缓解,夜尿1-2次。续针中极、命门,现仍在治疗中。
岐黄针疗法治疗该病用穴少,患者痛苦小,起效快,急性一般2-3次,若患者倍感痛苦,亦可结合中药内服;慢性期一般4-8次即可稳定控制症状。以鄉同道,共同普及岐黄针疗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偶鹰飞医师门诊时间:一、三、五上午/二、五下午
门诊地点: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二楼康复医学科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