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20年9月,自跟诊陈振虎教授学习岐黄针疗法后,在临床上运用岐黄针以来,在治疗针灸科常见病如颈肩腰腿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发现岐黄针在治疗五官科疾病尤其耳鸣方面效果明显优于毫针。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声源时,耳内或颅内感知有一种或多种声音,分为客观性耳鸣和主观性耳鸣。主观性耳鸣无法检查到,由听觉系统中的异常活动引起,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具有多因素起源,目前尚没有一种普遍适用于所有耳鸣的有效药物或有效的治疗手段。常采用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高压氧治疗、助听器治疗、声频共振治疗、经颅磁治疗、手术治疗等。
前不久,年过六旬的患者李某2周前出现了耳鸣症状,自觉耳内一直嗡嗡作响,尤以夜间安静时更为明显,影响睡眠,情绪急躁、焦虑,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生活,故来我院体检,经院长介绍来我处寻求岐黄针治疗。在使用岐黄针治疗后患者说:“针刺时耳内有一种温热感,感觉耳朵内通了!”治疗了2次后,患者兴奋的跟我反馈说“岐黄针太神奇了,耳鸣彻底好了,生活又回到正常时候了”。像这样治愈或好转的案例不在少数,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患者的认可。因为一部分患者已经在很多地方包括三甲医院有多次就诊治疗的经过,吃了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中草药、耳聋左慈丸后症状均未能明显好转。
那么,岐黄针为什么能够治疗耳鸣?为什么用岐黄针治疗后治疗效果那么好,用毫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治疗时选取了哪些穴位?这是很多人跟我问过的问题。现将我在治疗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分享如下,不到之处请陈老师和各位同仁指正。
岐黄针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中心主任陈振虎教授研读《黄帝内经·灵枢》,利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水平,整合古代九针的优点而发明的以针身中空、针尖圆弧形为特点的一种新型针具。该疗法取穴极其精简,每次治疗仅取2-3穴,无须留针,得气即止,真正体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治疗效果,其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值得推广。
在岐黄针出现以前,我们针灸科都是使用毫针治疗耳鸣的,再配合一些艾灸、中草药等其他治疗手段,也有一定效果,但是疗效因人而异。因岐黄针外形来源于古代九针,其理论基础采用《灵枢经》中的五刺法,故岐黄针完全可以治疗耳鸣,而且因其针身中空,针柄若有回血时即可停止针刺,非常安全。按陈老师总结的穴位处方,其治疗效果容易被其他人重复实现,岐黄针确实是一件非常简便实用的针具。
使用岐黄针治疗耳鸣,因其特殊的针具,其针体较毫针稍粗,容易得气,所以针后效果明显。针刺疗效的关键在于是否“得气”,得气是针灸治病的灵魂。这是陈老师反复强调的。“得气”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此篇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此段文字不仅提出了“得气”的概念,并且指出“得气”是针刺的目的:“以得气为故”。此篇还将“得气”称为“气至”,云:“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在进针时等待气至的过程中,要耐心,小心地体察针下的感觉,就像等待自己尊敬的贵人到来一样那样耐心、小心谨慎,聚精会神,不能着急,哪怕是等到白昼变为黑夜。正如《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医者在治疗过程中有了一种全神贯注、意念合一的状态后,治疗效果往往也就比较理想,这是我们在临床操作中值得注意的和细细体会的。陈老师在《岐黄针疗法》一书中在谈到“针具的重要性”时,详细说明了粗细不同的针具,对穴位的刺激量不一样,故达到的效果也就不同。毫针较细,不容易得气,所以使用毫针当然就达不到岐黄针的效果。
我用岐黄针治疗耳鸣时依然会遵守陈老师总结出来的经验穴:第一次风池、听宫,第二次天牖、百会交替使用。有些患者耳鸣时间久了的伴有焦虑、烦躁、失眠的会配合加厥阴俞以安神、除烦。年老体虚的耳内如蝉鸣声的配加肾俞以补肾、调气。耳内如风吹声,有口干、口苦症状的配合肝俞以平肝泄火。四个穴位中,我使用听宫穴的频率较高于其他三个穴位,个人认为听宫穴的功效是十分显著的。对于脉象较强的患者可连续针听宫2-3次,比如,1.风池+听宫2.听宫+天牖3.听宫+百会,或依据病人情况针听宫2次后换天牖+百会或风池百会,间隔时间5-7天。最终治疗效果如何,其治疗过程中针下的感觉是很重要的。若针感好(针下松软适宜、进针时如针游于巷)的患者起效就快,疗效就好一些,能体会到那种“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明朗感。若针感不好(针下紧、涩,进针时坚硬如皮革)的患者其见效就慢,疗效就不理想。每每遇到八九十岁的患者,针刺后效果不理想时不免会有些失落,感叹自己无回天乏力之术。
那么,为什么有些患者疗效不理想呢?该怎么办呢?《针经指南·标幽赋》云:“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在针刺的时候,如果能够迅速得气,就说明了患者体内正气充足,在针刺时,人体正气能迅速给予反应,从而能够比较迅速地调节身体的状态,动员正气起而抗争,使疾病能够较快地趋于康复。相反,如针刺时,身体对针刺的刺激毫无反应,迟迟不能得气,说明患者五脏之气已严重亏虚,以至于不能对针刺刺激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勉强能够做出反应,就不能够有效调动元气,使身体恢复平衡状态。《黄帝内经》对于这种针刺之后身体无反应,针刺不能取得疗效,病情严重的情况也有论述。《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指出如患者病情发展已到“形弊血尽”的地步,也就是到了骨瘦如柴、气血衰竭的地步时,针刺的时候,就会“神不使”。也就是说针刺的时候,身体就会毫无反应,当然也就不会有疗效。病情到此地步,已经很难治愈。所以就要求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先摸患者的脉象的情况再做针刺。正如《黄帝内经.灵枢》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再建议针刺了,个人会配合一些中药以调养经气。
“术法无定数,临证需精研”,我们需要在临床当中要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风格。学习岐黄针,不仅让我学到了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而且在跟诊陈老师后通过他对《灵枢》的精读,研读,对针具、经络、穴位的思考以及发明岐黄针、岐黄罐的过程中的那种专注的精神和意志,对我有一个新的启发和思考,优秀的人总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希望自己今后仍然一直跟随陈老师的脚步“认认真真读经典,踏踏实实做临床”,愿学医路上我们都能越走越远。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