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自2021年11月首次发现并传播以来,增速迅猛,已席卷全球,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并可导致体内多器官损伤;同时国内外有多位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病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同时或之后会出现头痛、腹痛、关节痛、肌痛、骨痛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相关疼痛症状。有学者报道新冠疼痛的发生率为:头痛 1.7%~33.9%、咽痛0.7%~47.1%、肌痛/关节痛 1.5%~61.0%、胸痛1.6%~17.7%、腹痛 1.9%~14.5%等。对于许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来说,疼痛情况持续存在,并有加重的趋势,因而非常有必要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疼痛。
病例1头痛
患者程XX,女,33岁,感染新冠后出现发热恶寒,乏力,头痛,1周后其余症状均已好转,仍有左侧颞部头痛,呈持续性胀痛,影响睡眠,口服止痛药头痛稍改善,药效过后头痛仍有反复,查头颅MR未见明显异常,舌淡,苔白,脉浮紧。
中医诊断:偏头风(风寒疫)
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辨经筋:足少阳经筋
取穴:左侧风池
操作:风池穴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取1.5寸岐黄针飞针手法快速进针,朝鼻尖方向进针,得气后稍出针,沿人体纵轴上下15°行合谷刺,后出针,局部干棉球按压片刻。
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左侧头痛症状明显好转,按压时稍有不适。
风池:风池穴是足少阳与阳维的交会穴,风池穴具有祛风通络之功。《针灸大成·玉龙歌》中偏正头痛指出须选用风池穴:“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针灸大成·治病要穴》中对风池穴的治疗范围概括为“主肺中风,偏正头风”,即风池可治疗风邪客肺所引起的一系列肺系病症以及偏正头痛。
病例2腰痛
患者林XX,女,27岁,感染新冠病毒后腰痛重着,稍坐时间长一些自觉腰痛加重伴无力感,不耐久站,热敷后腰痛可稍缓解,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濡。
中医诊断:腰痛(寒湿疫)
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辨经筋:足太阳经筋
取穴:双侧气海俞
操作:患者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1.5寸岐黄针飞针手法快速进针,进针约0.8-1.2寸,抵骨,患者出现酸胀感,轻轻摆动针柄,将针退至皮下,沿纵轴30°行合谷刺,后出针,局部干棉球按压片刻。
治疗1次后患者腰痛症状明显改善,坐站时间明显增加。
气海俞位于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太平圣惠方》中言其可“理腰痛,痔痛”,《针灸大成》进一步说明其主治“主腰痛,痔漏”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穴治疗,针刺可有效改善局部气血运行; 气海俞为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气海俞可调和气血,强壮腰脊。
病例3双下肢酸痛
患者张X,男,56岁,感染新冠病毒5天后仍有双下肢酸痛,以小腿肚尤为明显,稍行走后双下肢酸痛明显并自觉乏力,休息后可缓解,纳差,眠可,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腻,脉细。
中医诊断:痹病(寒湿疫)
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辨经筋:足太阳经筋
取穴:双侧飞扬
操作:患者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1.5寸岐黄针飞针手法快速进针,进针约0.8-1.2寸,患者出现酸胀感,轻轻摆动针柄,将针退至皮下,沿纵轴30°行合谷刺,后出针,局部干棉球按压片刻。
经治疗1次后患者,患者下肢酸痛明显减轻,乏力症状改善,随后患者诉症状基本好转,不影响日常活动,未再来就诊。
飞扬穴,首载于《针灸甲乙经》。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足太阳根于至阴,流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周楣声在《针灸穴名释义》中认为飞扬是行走不稳的意思。腰腿酸软无力,行步摇晃不定,正有飞扬之象。而且飞扬穴司人身矫捷的阴跷与阳跷,功可祛风健腰膝助行走。又喻针此穴能扬步似飞,故名飞扬。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疼痛可能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带有病毒结构刺突 (S) 蛋白的 RNA 病毒,可与人类细胞上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 (ACE2) 受体相结合。肌肉和神经组织都可表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 (ACE2) 受体,具有可能的神经亲和力,易于和 SARS-CoV-2 结合,导致了肌肉和神经损伤(包括轴突性多神经病变)从而引起疼痛。
本病中医病机为“疫毒”携“寒湿”之邪来犯,结合近期气候特点,大部分地区为冬季,气温骤降,“疫毒”感染的病机特点为在寒湿基础上,早期以“邪郁肌腠,寒热错杂”为主,患者呈现出“寒、湿、瘀、虚、痹”等病证表现,“疫毒”携“寒湿”客于肌腠经络,气机不通,故可见头痛、身痛等各种痛证,岐黄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5],强调通过对疾病病位、病性以及病变范围的把握,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合谷刺,从而达到针至病所,“随变而调气”的目的,以实现“气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的临床疗效。旨在调节经络之气,通过疏通经络,驱邪于外,使气血运行通畅,进而改善由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各种痛症。
参考文献
[1] Weng LM, Su X, Wang XQ. Pain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a literature review[J]. J Pain Res, 2021, 14:147-159.
[2] Ramani SL, Samet J, Franz CK, et al. Musculoskeletal involvement of COVID-19: review of imaging[J].Skeletal Radiol, 2021, 50(9):1763-1773.
[3]周楣声.针灸穴名释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 Kemp HI , Corner E, Colvin LA. Chronic pain after COVID-19: 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J]. Brit J Anaesth, 2020, 125(4):436-440.
[5]杨娟,陈振虎,偶鹰飞,张昆.岐黄针疗法之合谷刺法的临床应用浅析[M].新中医,2022,54(8):166-169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