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操作之中封穴
1. 出处
“肝出于大敦,……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灵枢经•本输》1:8
2. 别名
“悬泉……是中封之别名。”《备急千金要方》
3. 穴名释义
“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筋里宛宛中。盖腕中筋内封聚处也。”《医经理解》
“中封者,踝骨之前,歧骨之后,皮肉封藏筋之里宛仰足陷中,伸足觉有筋肉开合,故名中封。又名悬泉者,在内筋里相悬,深通内脏而合于心肺,通于脾肾,故又名悬泉。”《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104
“关闭为封。《子午流注说难》记载‘穴在踝前陷中,有两大筋封闭,故名申封。””《经穴命名浅解》:18
4. 部位
“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灵枢经·本输》1:8、《黄帝内经太素》
“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 《针灸甲乙经》3:53
“(《气穴论》注云:在内踝前一寸五分。)”(《针灸甲乙经》3:53)
“在内踝之前一寸微下大肌腱内侧,屈足时有凹陷。”(《新针灸学》:205)
“踝关节正中凹处,太冲直上约五横指。”(《新编针灸学》:28)
“足关节之前内侧,舟状骨结节部。”“取穴法:令足背仰举,在内踝之前下方一寸陷中,与解溪平,相离四、五分之处取之,当解溪与商丘之中间。”(《中国针灸学》:172)
“取穴:内踝之前下方一寸陷中,与解溪平,相距四、五分处仰足取之,当解溪与商丘之间。”(《针灸学》:216)
“体表定穴法:在足背的前内侧面,当内踝前下方之邻近胫骨前肌腱内侧缘之凹陷处。”(《针灸学简编》:234)
“内踝前,胫骨前肌肌腱的内侧缘凹陷中”(商丘穴与解溪穴之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158
5. 解剖学
“在第一楔状骨内侧,舟状骨结节之上部,前胫骨筋腱之外侧,循前内踝动脉及前胫骨动脉之支别、内跗骨动脉分布大蔷薇神经及深腓骨神经。”(《高等针灸学讲义》:155、《中华针灸学》)
“在第一楔状骨之背侧,舟状骨结节之上方,胫骨前肌腱之内侧,有内踝前动脉,分布着来自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及隐神经。”(《新针灸学》: 205、《针灸学》)
“有胫前肌腱,腓深神经终支,胫前动脉。”(《中国针灸学》:172)
“①针刺通过之组织层: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②神经、血管:足背内侧皮神经,隐神经之小腿内侧皮支;足背动脉分支。”(《针灸学简编》: 235 )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腱内侧→距骨和胫骨内踝之间。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分支,内踝前动脉,足背浅静脉。”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158
6. 岐黄针操作(参见视频)
使用规格为0.5*40mm的岐黄针,揣穴定位,局部常规消毒,飞针入穴,行30°角合谷刺,然后出针,无菌棉签按压30秒。
7. 岐黄针临床应用:踝关节内侧疼痛、麻木等症状,本穴一般一周使用一次,可与附近穴位交替使用。
8. 参考文献
王德深.中国针灸穴位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1583-1589.
沈雪勇,刘存志.《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58.
作者:张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中医科副主任,针灸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医教研工作十余年,中国针灸学会岐黄针疗法专委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过敏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理事,第九届羊城好医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新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参与省部局级课题5项,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人民卫生出版社《岐黄针疗法》第1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岐黄针疗法精选医案集》第1副主编,发表论文10余篇。
擅长:针灸中药结合特别是岐黄针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脊柱关节系统疾病。
出诊时间:天河院区:周一、三、五上午
岭南医院:周四上午
肇庆医院:周二全天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