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通常伴有尿频和夜尿,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且无其他明确的病理改变。尿频指白天排尿次数≥8次;夜间尿频是指从晚上入睡到早上起床排尿次数≥2次。膀胱过度活动症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此病此病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已知病因主要有逼尿肌的不稳定性、膀胱感觉过敏、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精神异常、代谢功能紊乱等,目前临床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健康宣教、手术治疗等。口服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功能锻炼耗时长,患者依从性差;手术治疗费用高、伤害大,也不为大多数患者接受。中医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有针刺、艾灸、中药、电针等方法,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将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的OAB案例作如下阐述:
【病案分享】
方某某,女,35岁,2024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尿频、尿急1+月。现病史:患者诉1+月前因家庭矛盾心情郁闷后出现尿频、尿急,不敢饮水,饮水即出现尿意,自行口服左氧氟沙星片及热淋清颗粒等药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就诊于外院妇科完善妇科及泌尿系彩超、尿常规、尿动力学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为求针灸治疗就诊。症见:尿频、尿急,不敢饮水,饮水即出现尿意,小便30到60分钟一次,小便时尿道口有烧热感,纳食可,夜寐欠安,大便调,精神紧张。既往史:无特殊。查体(舌脉象):腹软,全腹部无明显压痛,肾区无明显叩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淋症(肝郁气滞)
西医诊断:膀胱过度活动症
辨经筋:督脉、任脉、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
一诊:选穴会阳、中极、双侧期门
论刺法:
①会阳穴:患者俯卧位,定位后常规皮肤消毒,以0.5mm*50mm岐黄针飞法进针,针刺得气后退针到皮下,将针尖向长强方向做合谷刺,针下得气后出针后按压针孔1min。
②中极:患者仰卧位,定位后常规皮肤消毒,采用0.5mm×50mm岐黄针。以飞法进针,快速破皮,缓慢进针,得气后,针刺得气后退针到皮下,将针尖向曲骨方向做合谷刺,针下得气后出针后按压针孔1min。
③期门穴:患者仰卧位,定位后常规皮肤消毒,采用0.5mm×50mm岐黄针。左手食中指固定第6肋,右手持针以飞法进针,快速破皮,缓慢进针,针刺到肋缘后沿肋骨针尖朝腋下做合谷刺,针下得气后出针后按压针孔1min。
二诊:2024年9月16日诉:不饮水时不会有尿意,小便时尿道口烧灼感消失,小便1-2小时一次。
选穴:双侧次髎穴
论刺法:患者俯卧位,定位后常规皮肤消毒,以0.5mm*50mm岐黄针飞法进针,针刺得气(以胀感放射到会阴部为佳)后出针按压针孔1min。
2024年9月20日电话回访患者诉尿频、尿急症状消失,已完全恢复。
【按语】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淋证”范畴。此病主要病变在膀胱与肾,多由膀胱湿 热、脾肾亏虚、肝失疏泄等原因使膀胱气化受阻,可通过利湿、疏肝等方法恢复膀胱气化功能。“肾司开阖”“膀胱为州都之官”,“督脉者,贯脊,属肾,络膀胱”,督脉的一分支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汇合,总督一身之阳气,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失调,致使膀胱气化、储藏功能障碍,小便排泄功能失职。
会阳穴膀胱经与督脉的阳气会合而成,此穴透刺长强,长强穴是督脉上的第一个穴位,具有振奋阳气,从阳引引,通任督二脉,调节肾和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中极为膀胱经募穴,是膀胱之气结聚的部位,具有调节膀胱功能的作用。又系足三阴、任脉之所会。承接阴脉之精气,又通过足三阴经养肝、脾、肾三脏之气血,具有调养气血,调和脏腑,补益肝肾之功,精气充盛则小便排出有力;
期门穴:为肝脏募穴,有疏调肝脾、理气活血之功,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导致的各种病证;
次髎穴为:为足太阳膀胱经,有清理湿热、活血化瘀之功,针刺可触骶2神经前支,对病理状态下过度兴奋的感觉神经产生抑制,达到抑制胱收缩的效果。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