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疗法治疗髂骨致密性骨炎病例分享 13 13105 收藏

髂骨致密性骨炎

髂骨致密性骨炎是髂骨与骶骨之间耳状关节部分的骨质密度增高。可为单侧或双侧。症状可于半年至数年后自行消失或缓解,此时髂骨的致密性改变并不随之消失。

发病原因

多数见于分娩后女性:女性分娩时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周围韧带松弛,且髂骨本身及关节局部承受的异常应力增加;再加上骶骨倾斜角增大,骨盆向前下倾斜,附着于髂骨上的韧带对髂骨的牵拉影响了髂骨的血运,使局部血供减少而引起骨质出现致密性改变。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腰骶部或下腰部疼痛,偶尔在臀下部及大腿后侧出现向臀部的放射痛。患者体型丰满,且腰骶角较大,骶棘肌多处于紧张状态,骨盆分离试验及“4”字试验阳性。患者血细胞沉降率正常,且无细菌性炎症表现。


临床检查

1.X线检查

X线平片上可见靠近关节面处的髂骨皮质出现硬化性改变,骨质呈致密状,位于骶髂关节下1/2处,且多呈三角形;骶髂关节间隙整齐、清晰,关节面及骨质无破坏征。以单侧多见,亦有双侧者。

2.其他

必要时可行CT及MRI检查,需与肿瘤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早期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鉴别。强直性脊柱炎多为双侧病变,多见于男性青年,患者血细胞沉降率快,关节间隙加宽、呈锯齿状,晚期关节间隙消失,骶髂关节骨性融合。

病案分析

谢某,女,29岁,初诊时间:2018年6月19日。

主诉:双侧后臀部酸胀感6月余。

病史:患者于2018年1月生产后出现双侧后臀部酸胀感,活动后不适感加重,伴有久坐时腰骶部僵硬感,弯腰活动稍受限,发病后于骨科门诊及疼痛专科门诊就诊,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效果不佳,时痛时止,活动或久坐后疼痛加重,前来我专科门诊求治。

查体: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余病理征阴性。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X线可见:髂骨沿骶髂关节之中下2/3部位有明显的骨硬化区,呈三角形尖端向上,密度均匀高亮,不侵犯骶髂关节面,无关节狭窄或糜烂。

中医诊断:痹病肝肾亏虚

西医诊断髂骨致密性骨炎

治则治法:舒经止痛,补益肝肾 

取穴:居髎穴(双侧)、腰阳关穴。


方义穴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少阳主枢气机升降之枢纽,针刺此穴气通血行,自有通痹之效而腰痛弯腰受限乃之功能受损, 且腰腿为胆经脉所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取居腰阳关为督脉大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为下焦关藏元气之宅与腰部运动之机关,腰阳关为病根所处位置,此穴可调肾气、通经脉、利腰膝,是治疗腰腿痛的常用穴。

 操作:居髎穴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患者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局部皮肤安尔碘消毒,采用0.5×55mm规格一次性岐黄针,快速刺入穴位皮下,进针后进行输刺,轻轻摆动针尾并缓慢退针,退到1/3时沿身体纵轴进行合谷刺,待局部酸感明显,即将针退出,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即可。再俯卧位,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操作同上,配合歧黄罐,于患者居髎、环跳、承扶穴处拔罐,留罐2-3分钟,留罐期间嘱患者行屈膝屈髋活动2-3次。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留意针管是否有回血,患者是否有疼痛不适,及时调整进针方向,出针后按压针孔,防止迟发性出血,导致局部血肿。操作时手法宜轻、快,注意针刺角度及深度,切忌反复提插,以免发生针刺意外。

    效果:治疗一次后,患者自觉双髋关节酸胀感消失,仅遗留腰骶部少许僵硬感,嘱患者适当卧床休息,下床后宜用弹性围腰保护,一周后复诊,患者诉症状已完全消失。


贺君教授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出诊地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颈腰关节痛症门诊


Cases 疗法与研究 针灸
Do you like the post? If you like it & want to see more,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on our website!
13

商品

Comments(0)

Submit

Related Posts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联系客服
>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没有更多了
----------以上是历史消息----------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