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运用体会 —— 两点两穴 9 7353 收藏


在临床运用岐黄针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岐黄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病例时,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在患者的主诉中,存在一两个非常明显的痛点,在查体过程中会发现有别于患者痛点的另外一两个痛点,这可能就会影响你在接下来的选穴,是选用患者主诉的痛点阿是穴,还是另择一个不在痛点上的腧穴。笔者将这其总结为两点两穴,并就此聊聊自己的看法。

 

1. 两点——压痛点和激痛点

患者自觉症状最明显的痛点和临床医生检查出的另外的痛点,多在压痛点和激痛点的范畴内。所谓压痛点,简单可以理解为按之应手而痛;而比较规范的压痛点理论则是宣蛰人教授提出的。“宣蛰人压痛点”的特点是:规律性的分布于软组织的骨骼附着处,局部存在无菌性炎性反应。

 

激痛点则是一个洋气的名字(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大部分临床研究认为激痛点是位于肌肉带状物中的一个敏感部位,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带或条索样结节,按压时疼痛,并且能够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和交感现象。

 

两者之间的区别:压痛点位于肌筋膜及骨骼肌附着处,通常以局部痛为特点,不一定会产生感传痛;而按压激痛点位于骨骼肌肌腹处,可诱发整块肌肉疼痛,并能够扩散到周围或更远处。压痛点多是肌肉起止点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激痛点是肌肉内拉紧的带状或条索状结构。

 


2. 两穴—— 阿是穴和腧穴

阿是穴和腧穴的概念就不用再赘述了。笔者想在这里提出小小的疑惑。现在大多认为阿是穴即是“以痛为腧”。 “以痛为腧”源于《内经》,在陈振虎教授《致针友(四)——关于穴位的思考》一文中可见“以痛为腧”是腧穴形成早期阶段,腧穴“是从“以痛为腧”的方式发展来的”,且“以痛为腧”强调的重点是“腧穴的近治作用”。笔者很赞同陈教授的这种看法,其一,符合腧穴发展过程,其二,避免了腧穴的泛化。

 

那么如果从上述角度去理解“以痛为腧”,就不应当再轻易的将阿是穴其划上等号了。阿是穴首见于《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有人病痛,即令捏其上,若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然。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似乎阿是穴的出现更像一个特别的个案报道,毕竟腧穴可以复制,阿是穴却是百花齐放的。


 


至于此,为什么要提出这个两点两穴呢?医学发展至此,受西方医学的影响,或许我们更多的容易接受这种更直观的压痛点和激痛点的机制学说,而若非真爱则少有人去探究“以痛为腧”的更多含义。

 

那么临床上患者一再强调压痛点时,作为临床医生就多了一个思路,或许这个压痛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又或许他只是激痛点的引起的一个反应点,尤其是后者容易是被我们忽视的。而如果由此,能联系到阿是穴和腧穴,认识到腧穴的发展过程,理解腧穴普遍的近治作用,临床上也就不那么容易被阿是穴所限制了。


术法无定数,临症需精研,个人浅见,与君共勉,不正之处,望请指正!

针灸
Do you like the post? If you like it & want to see more,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on our website!
9

商品

Comments(0)

Submit

Related Posts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联系客服
>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没有更多了
----------以上是历史消息----------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