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UTI)是由各种病原体入侵泌尿系统引起的疾病。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输尿管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尿路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可发生于所有人群,多见于女性。
膀胱炎属于下尿路感染,可分为急性膀胱炎和频发性膀胱炎。急性膀胱炎一般采用单剂量或短期(1-3天)抗菌药物治疗即可痊愈。频发性膀胱炎往往是由特殊菌感染及轻度混合型感染或有易感因素存在,抗菌药物控制不佳,极易复发或重新感染,迁延不愈,令患者颇感痛苦。
笔者近期单用岐黄针治疗一例频发性膀胱炎,症状缓解明显,尿常规复查亦是患者患病以来未有之状态。
女性患者,年56,患尿路感染3年有余,常反复发作,口服左氧氟沙星片治疗有效,但仍反复感染,复查尿常规均有较多白细胞、细菌及隐血(未正常过),常觉小腹酸痛、坠胀,夜尿3-4次,近来又加下腰部酸冷疼痛,得热可缓。患者考虑再次口服左氧氟沙星治疗。
查体:BP140/90mmHg,关元、中极、骶尾部正中区域、L4棘突下压痛(+),局部皮温较低,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尿路感染——频发性膀胱炎
少阴肾气不足,膀胱、任督气化失司
处理:1、暂不予口服左氧氟沙星,建议针灸治疗。
2、岐黄针治疗
腰俞、百会/关元、腰阳关 两组交替,一周两次,四次为一个疗程。
操作:
腰俞:55mm岐黄针,采用60°角往尾骨端透刺行输刺法,轻摇退针,以5°角往尾骨端两侧透刺行合谷刺;
百会:55m格岐黄针,向前平刺进针,轻摇退针,以5°角往两侧透刺行合谷刺;
关元:55mm岐黄针,采用60°角往中极透刺行关刺法,轻摇退针,以30°角往两侧透刺行合谷刺;
腰阳关:55mm岐黄针,直刺第四腰椎棘突行输刺法,轻摇退针,沿脊柱纵轴线上下行合谷刺,分别抵上一椎体及下一椎体棘突。
患者遵医嘱顺利完成一个疗程(四次)岐黄针治疗,小腹、腰骶症状均消除,夜尿1次,予以对比治疗前后尿常规。
对于反复发作的泌尿道感染,在中医属“劳淋”。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正气不足。《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谓:“肾虚膀胱热”、“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其状尿留茎中,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也。”《证治要诀》亦云:“劳淋,病在多色,下元虚惫,清浊不分,肾气不行,郁结而为淋。或劳心过度,火不得其养。小肠为心之腑,脏病而腑与俱病。或心肾不交,肾气不温,津道闭塞,或汗出太过,或失血太多,津道欲枯竭,皆为劳淋。”《中藏经》:“劳淋者,小便淋沥不绝,如水滴漏而不断绝腰部酸软,劳累加重。”《证治准绳•杂病•淋》:“劳淋者,劳倦即发。”张锡纯描述:“劳淋之证,小便不能少忍,便后复欲便,常常作痛”。均指出劳淋的发病机制、证候表现及劳倦即发的特点。历代医家认为劳淋的病机以正气不足为本,膀胱湿热为标,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以此治疗当顾及肾气不足为本、膀胱湿热为标的病机特点。《医学正传•淋闭》曰:“肾虚极而淋者,当补肾精而利小便,不可独用利水药。”《证治汇补》中记载“劳淋有脾肾困败之状,非养正不除”。《医宗必读•淋证》强调:“淋有虚实,不可不辨”,更指出了淋证辨虚实的重要性。
该患者为笔者的第一例针灸治疗的尿路感染患者,抛开内科脏腑、八纲的辨证思路,单以针灸人的视角,从经络、营卫角度出发进行了初步探索性治疗,《内经》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膀胱炎,不离膀胱经。又言:“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同理:实则膀胱经、虚则少阴经,患者以虚寒症状为主,故本在少阴肾经,其气化不足,卫气不达,故易反复感染;客观体征集中于腰部正中,及小腹正中,故标在任督二脉。取穴百会、腰俞、腰阳关均在督脉,且腰俞、腰阳关气通于肾;关元穴在任脉,通过透刺可及两侧肾经及膀胱募穴之中极,取穴虽少,然标本同治,取得了满意效果,以飨同道,望共同探讨,不断扩大针灸适应症及其临床疗效。
参考资料:
现代医学部分: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版。
文献研究部分:李雪玲,钟逸斐.慢性尿路感染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3):101-104.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