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 陆飚,宋平
随着中医药事业近几年的发展,中医特色治疗之一的针灸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治疗简单无痛苦、针对性强、起效快这些都是针灸治疗的优势。尤其对于许多西医无法彻底解决的症状和痛苦,用针灸治疗都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腕管综合征、神经性疼痛、腰痛等等。这些病症在西医上用止痛等对症处理往往只能止住一时,反复发作才是最让患者头疼和苦恼的。
为了能够进一步地突出中医针灸在这方面的优势,将其治疗效果更加完善,陆飚老师也是从多年临床经验中不断总结和归纳,最终创立了陆氏针法这样一种以“电流所过,主治所及”为理念的针法。今天我们将从陆飚老师的学员宋平医生运用陆氏针法为腕管综合征患者解除病痛困扰的成功案例里探讨陆氏针法的优势。与传统针灸相比,陆氏针法究竟出色在哪里呢?
病例分享
患者为老年男性,一月余前举重物的时候手腕部有受伤,当时拇指食指中指都有胀痛。
现症状:右侧食指麻木,腕横纹中点至第二掌指关节掌面麻木胀痛,持续一月余。
查体:鱼际肌肉较左侧萎缩,食指皮感较左侧减退明显,拇指中指皮感尚可;食指根部至腕横纹连线区域有明显压痛,局部皮温尚可,没有明显的肢端冰凉;腕部,各掌指关节及手指活动度可,食指中指的力量较左侧稍差。
西医诊断:腕管综合征
中医诊断:痹症
治疗:取合谷和三四掌骨间的点扎跳通电,每天半小时,一天一次(备用方案:鱼际、劳宫穴扎跳通电),嘱避风避凉,注意手部保暖。
方义:在病位两端扎跳通电,电流可以覆盖病位,体现“电流所过,主治所及”。
当时中指没有症状了,但还是取了三四掌骨间扎跳,考虑到合谷扎跳会让食指跳动,如果扎二三掌骨间的外劳宫腰痛点,食指跳动比较大,扯一下可能会让已经得气的合谷丢了气;因为两个位置都在手的背面,万一掌面食指到腕横纹中点连线区域胀痛症状改善不明显,就再取掌面的鱼际和劳宫。
疗效:第一次治疗过后指尖的皮肤感觉开始恢复,掌面食指至腕横纹中点连线的胀痛没有了;第三次治疗后食指可以感觉到冷;第四次治疗结束后,食指到腕横纹中点连线的麻木已经消失了,只剩下食指近节指骨到指尖还有麻木,自觉食指些许冰凉。
患者目前已经结束了第五次治疗,自诉前四次治疗,症状改善一次比一次更好,但上一次治疗后症状改善没有之前明显,故观察两天,再决定是否继续治疗。除了手的症状,患者还有肘关节及后肩部的疼痛,治疗手的时候顺便在肘部及后肩部局部扎跳通电,疼痛一两天的时间就彻底缓解了。
治疗图片,图源:宋平医生
陆飚老师点评:书写规范详细,思路清晰,选穴精准,大道至简,非常好
💐
从病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平医生在治疗这位患者时,选取的穴位非常精简,但切中要害,在病变部位附近取穴,实施担法,配合扎跳通电,让电流能够通过病症所在之处,即“电流所过,主治所及”。
这也正是陆飚老师所创的陆氏担法之灵魂和精髓所在。
所谓“担法”,《针灸问对》曰:“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两穴,或手与足二穴,或两手两足各一穴也。” 其实就是取两个穴位,像挑扁担一样将两个穴位之间的部分挑起来。著名针灸临床家、教育家彭静山先生的“担法”主要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在病变部位同一条经络,上下各取一个穴位;二是在一条经络的起穴和止穴取穴,把这条经给担起来。
陆飚老师所创的“担法”借鉴了彭静山老先生的治疗理念,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所选取穴位是在病变部位前后 、上下、两侧,不限于在同一条经络上,且一定要“扎跳通电”。
扎跳通电十分关键!
扎跳,是针尖触碰到经络后肌肉跳动的一种客观的得气现象。陆飚老师常常强调:得气一是患者能感到酸麻胀痛,二是针下有沉紧的感觉,但又不能只局限于此。在针灸时,若没有扎到经络,只扎到肌肉,患者同样可以有酸麻胀痛之感,但比起扎经络,其效果是天壤之别的。就像饱腹问题,一个人饥饿时吃了几粒芝麻,确实是吃了东西,可这不足以真正满足一个人对能量的需求,但若给其吃上几个肉包子,那才能算得上是饱腹了。是否抓住肌肉跳动这一点,就是有如此巨大的区别。
要想跟陆飚老师学“扎跳”绝活也可戳👉陆飚“烧山火透天凉“针灸手法系列课程(初级班)
报名后,联系微信(ID:QHACU01)进群
此外,现在有部分针灸医师在进行针灸理疗时已经慢慢放弃使用电针了,他们认为电针效果微乎其微甚至适得其反。而陆飚老师认为通电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实,并非通电没有作用,而是没有去深究如何通电,在哪里通电。
陆氏担法在扎跳通电时,电流一般接近心跳的频率,强度是微跳,不必太强,且一定要通过病变部位,这样电流就会在经络中传导,尽管不是同一条经,但是进到经络系统能够经过病变部位起到治疗作用。而穴位选取上,也不必“广撒网”式地选取,而是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以及证型进行辩证选穴,达到较高的针对性,直切病症要害,其治疗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理想状态。
相信从今天的病案和讨论中大家对陆氏针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陆飚老师开创的陆氏担法是根据陆老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针刺方法,这个发明在针灸取穴上,从无到有填补了一项空白,非常难得。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对中医针灸感兴趣、有信心的人来加入这个大家庭,将中医瑰宝一直传承下去。
— THE END —
更多文章推荐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病案来源于宋平医生,已获授权,医学指导-陆飚,编辑-QH小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微博号立场!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QH岐黄网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