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谈一下笔者学习岐黄针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和思考,供大家参考,如有不足之处请同仁们指正。
我们学习了岐黄针后都知道,岐黄针进针要求我们用飞法,而在推针至想要达到的深度或部位时,则尤其强调“顺、滑”二字。而如何做到“顺、滑”,一则得益于我们的揣穴功底,即寻找准穴位的位置、孔隙、缝隙进针,这样是第一个关键点;《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难 经·七十八难》提出:“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均对揣穴的基本操作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二则是我们推针过程中,压手要固定好穴位附近的组织,使推针阻力减小;三则是推针过程中应注意轻柔,时刻感觉针尖处的阻力,视情况轻微调整针刺的角度。正如《灵枢官能》云:“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
我们也都知道“顺、滑”二字源自“针游于巷”四个字,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中“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这一段。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来看看“中气穴”三个字,笔者认为它是形容我们针刺时,刺中穴位时的手感。什么感觉呢?陈振虎老师之前给我们讲过是一种,身处深巷之中,深远、畅通的感觉。隋代杨上善《太素》注:“以下行针法也。中于肉者,不著分肉之间,中于节者,不针骨穴之内,皆不游巷也。巷,谓街巷,空穴之处也。”也不难看出,只有针中穴位、孔隙才能有“针游于巷”之感。由此总结出“顺、滑”二字。而这种手法的作用则是通调气血,疏导气机,《灵枢·刺节真邪》中便明言:“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而明代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注中说:“益中气穴,则针游于巷,而气脉相通,即《素问·气穴论》游针之居也。”也是说明了这一点。
相信大家还记另外一句名句“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因此,笔者产生了疑问,此处似乎和我们《灵枢》所提到的理论有些相左,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这里前一句说得气是应该是“如鱼吞钩饵之浮沉”的“沉涩紧”,后一句是说不得气时则是“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则手下如闲处幽堂深处没有感觉。这个问题之前困扰了我很久,为此我也请教了陈振虎教授。陈教授说:“针游于巷”是进针时那种“空荡”或“游刃有余”的感觉,这是进针过程中,针体在分肉之间走行时,即在分肉这间的间隙中走行阻力小所体现出来的。而“鱼吞钩”的感觉,更多是体现在针刺一定深度后,得气时的针下感受,即“针以得气,密意守气而勿失”,这种气感即分肉这间的“谷气”,“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和”。顿时恍然大悟,故在此与各位同道分享。另外,笔者猜测是不是和针具粗细也有一定的关系,《灵枢》成书久远,当时针具较为粗大,进针过程中手下感觉多以“顺、滑”为主,而金元时期针具相对较细一些,手下较能感觉到得气时的“沉涩紧”。而岐黄针在操作过程中,一则我们强调“顺、滑”,二则强调“慎守勿失”,即得气时在此基础上行五刺法。而得气时我们多以患者感觉为主,手下的感觉虽然强调不多。而这可能有利于我们把握针刺时手法操作的时机、时长与出针的时机,做到心中了了指下能明,个人觉得值得思考!正如《内经》所云“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以上部分内容为笔者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请各位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130-131.
[2] 陈丽,王健. 浅解《标幽赋》针刺疗效赖于“气”[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06):545-546.
Technical Support By QihuangHealthcare
www.qihuanghealthcare.cn
当前客服:小岐
QH岐黄网客服系统
发送内容不能为空
Comments(0)